首頁>收藏·鑒寶>資訊資訊

呂鐵智:紙鳶為筆天為紙

2017年03月24日 14:21 | 作者:呂鐵智 | 來源:北京商報
分享到: 

“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”表達了溫暖的春日小時光,在這樣的春光里,怎么能少得了風箏的出場。在老北京人眼中,風箏與嘴里的冰糖葫蘆、手里的空竹一樣有名,天氣晴好、風力適當?shù)娜兆?,在空場上放上一兩只風箏,也是春日出游放松心情的優(yōu)選。



300米臉譜風箏亮相潘家園

在潘家園非遺展上,由北京“金馬”派風箏第三代傳人呂鐵智制作的超長風箏,長約300米,由50個不同的京劇臉譜組成,宛如祥龍盤旋在展廳上空,吸引游客朋友駐足觀賞。

呂鐵智回想起兒時的趣事,風箏在他眼中就是個“耍貨”,小時候喜歡趁老人不留意,抽根珠簾,糊幾張紙,拽根繩子搗鼓自己的簡易風箏。大了之后還是很喜愛風箏,后來有幸?guī)煆闹L箏藝術家關寶翔,發(fā)現(xiàn)風箏的內(nèi)涵原來十分豐富,有人物、動物,天上飛鳥水中魚兒全都可做成風箏,他還跟師傅做成了和合二仙、臉譜、平安富貴等風箏。十幾年來,由于師傅悉心傳授,加上自身刻苦鉆研,他掌握了鳳蝶、沙燕、鷂鷹、蟠龍等30多種風箏的制作技藝。金馬派的風箏不僅可以放飛,具有娛樂實用價值,且因圖案本身就是精美藝術畫,也具有很強的觀賞、收藏價值。

“以天為紙”的風箏藝術

“我愿以金馬派風箏為畫筆,以天為紙,將北京的天空裝點得更加多彩?!眳舞F智表示。從1984年學習風箏藝術直到2000年關師父去世,老師將所有稿件和草圖都傳承給了呂鐵智,由此呂鐵智更是將全部心血投注到了風箏事業(yè)中。在國家認定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中,他也被認定為區(qū)級非遺傳承人,承擔起了傳播中華傳統(tǒng)技藝的使命。

風箏助殘扶困是呂鐵智一直在做的事情,他曾將金馬派風箏送到各個社區(qū),幫助殘疾人、下崗工人等低收入人群學會風箏手藝,居家繪制畫片實現(xiàn)就業(yè),改善生活條件。他還將風箏教學與交流活動不斷拓展,到國外孔子學院進行表演交流,與企業(yè)合作將風箏圖案添加到產(chǎn)品上、開辦免費培訓班等等。

手繪風箏價高“變身”收藏品

隨著風箏藝術的普及,北京老字號風箏也受到濰坊風箏的沖擊,風箏價格也從二三十元到上千元不等。印制風箏非常便宜,常常二三十元即可買下。但老字號風箏因手繪技藝的獨特性,要耗費人工四五天到半個月,由此價值攀升,較高的售價也讓不少手繪風箏成為收藏展品。

同樣參加過潘家園非遺展的羅煥文也曾師從風箏大師關寶翔,他制作的曹氏風箏色澤鮮艷亮麗,受風與泄風非常講究,《天女散花》的精致美麗引來觀眾稱贊。曹氏風箏也是北京風箏的特色之一,它的奇特之處在于每一種類型都對應著一種卦象,而這種卦象據(jù)說是曹雪芹將《周易》與《伏羲易》結(jié)合后的卦象。曹氏風箏之所以能夠傳承,因其內(nèi)在深厚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成為收藏新寵。

“風箏文化”遠飛海外

據(jù)考證,風箏起源于中國,最早在軍事上應用。在造紙術未發(fā)明之前,人們用木片制作風箏,叫做木鳶。之后產(chǎn)生了竹子和絹做的風箏,因絹制成本較高,只在皇家貴族中流行。到宋代造紙術出現(xiàn)后,紙張逐步普及,紙制風箏才現(xiàn)身民間,到明清時期不斷發(fā)展,民間制作出各種精美風箏,飛入了尋常百姓家。

在熱鬧的潘家園市場,常常迎來喜愛中國藝術的八方來客。一位滿頭銀發(fā)的老外,正提著塑料口袋,中間裝著一個折疊的風箏,高興地說道:“這里很有趣,很多是我從沒有見過的東西,整個市場看起來也很有中國味道,下次還要來?!?/p>

如今,呂鐵智的風箏早已走出國門,他曾在1998年作為美國夏威夷的中國文化節(jié)受邀嘉賓帶著風箏參展,當?shù)刂蓍L與夫人、張學良將軍也曾到場觀看,呂鐵智還多次到國外學校示范教學并達成外貿(mào)合作,參加華人組織的風箏節(jié)等活動。伴隨著風箏藝術的推廣,他希望風箏藝術飛得更高更遠,更多海外人士也能喜愛上這一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。(丁茜)

編輯:邢賀揚

關鍵詞:呂鐵智 紙鳶

更多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