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多黨合作>史料縱覽
民盟英烈陶行知:偉大的人民教育家
陶行知(1892-1946),原名陶文浚,后改知行、行知,安徽歙縣西鄉(xiāng)黃潭源村人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、愛國主義戰(zhàn)士,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。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,曾任民盟中央常務委員。1946年,領導和組織建立民盟南京市支部臨時籌備委員會,任主任委員。1946年因“勞累過度,健康過虧,刺激過深”突發(fā)腦溢血逝世。
陶行知自幼好學,少年有志。他6歲入家鄉(xiāng)蒙童館就讀,15歲就讀歙縣崇一學堂,17歲進杭州廣濟醫(yī)學堂,因該校歧視教外學生,憤而退學。1914年,陶行知以第一名畢業(yè)于金陵大學,后赴美留學。1917年回國后,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、教務主任,東南大學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,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,并擔任《新教育》雜志主編。他反對“沿襲陳法,儀形他國”,對教育革新多有貢獻。1922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,發(fā)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,與朱經農合編《平民千字課》,奔走于冀、察、蘇、浙、皖、贛、豫、鄂等省,推行平民教育。
1927年,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曉莊創(chuàng)辦了實驗鄉(xiāng)村師范學校(后改名為曉莊學校),開展鄉(xiāng)村教育運動,提出了“生活即教育”“社會即學?!薄敖虒W做合一”等理論,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體系。1928年他指導創(chuàng)辦了浙江湘湖師范。1929年,上海圣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。
1931年春,陶行知返抵上海,任《申報》總管理處顧問,對當時《申報》的革新起了很大的作用。1932年起,他先后創(chuàng)辦了“山海工學團”“晨更工學團”“勞工幼兒團”,首創(chuàng)“小先生制”,成立“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”,開展“即知即傳”普及教育運動。1934年,他創(chuàng)辦了《生活教育》半月刊并任主編。7月,正式宣布自己的名字由“知行”改為“行知”。
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。1936年,他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(lián)合會執(zhí)行委員和常務委員。7月,與沈鈞儒、鄒韜奮、章乃器聯(lián)合發(fā)表《團結御侮宣言》,毛澤東復信表示支持。接著,受全國救國聯(lián)合會的委托,他又擔任國民外交使節(jié),出訪歐、美、亞、非28個國家和地區(qū),出席“世界和平大會”“世界新教育會議”第七次年會、“世界青年大會”“世界反侵略大會”,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(zhí)行委員。
1938年8月,陶行知回國路過香港,倡導舉辦了“中華業(yè)余實習學?!保苿酉愀弁哺皣y。1939年7月,他在四川重慶附近合川縣鳳凰山古圣寺為難童創(chuàng)辦育才學校,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兒童。1945年,在中國民主同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(即民盟一大)上,陶行知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兼民主教育委員會主任。1946年1月,陶行知在重慶創(chuàng)辦社會大學,推行民主教育。
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陶行知于1946年4月回到上海,投入到反獨裁、爭和平的斗爭。1946年5月,他接受民盟總部命令,從上海到南京,籌建民盟南京市支部臨時籌備委員會。5月9日,在玄武湖上的一葉小舟中,陶行知與辛志超、葉篤義、羅子為、戴旭初等7人舉行會議,決定成立南京市支部臨時籌備委員會,陶行知任主任委員。
1946年7月,李公樸、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。陶行知是特務暗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。他一面做好“我等著第三槍”的犧牲準備,一面視死如歸繼續(xù)斗爭,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。三個月內,他演講百余次,并積極籌組“中國國際人權保障會”。他寫信激勵育才師生為民主斗爭,“再接再厲,前赴后繼,屢敗屢戰(zhàn),以底于成”。終因“勞累過度,健康過虧,刺激過深”,1946年7月25日,陶行知患腦溢血逝世。他逝世后,毛澤東痛悼他為“偉大的人民教育家”。周恩來向中共中央發(fā)出電報,指出:“十年來,陶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,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?!?月11日,陶行知的靈柩由全國53個人民團體公葬于南京曉莊勞山之麓。
編輯:朱建華